1948年秋,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。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初期约128万人发展到280万人,其中野战军149万人。国民党军从战初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,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仅174万人 ,被迫由分区防御改为重点防御,以东北的卫立煌、华北的傅作义、中原的刘峙、华中的白崇禧、西北的胡宗南5个重兵集团为依托,收缩集中兵力,企图挽回败局。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(即九月会议),提出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内(从1946年7月算起),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。根据九月会议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,人民解放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攻势作战,其中一个重要战役是夺取济南。
(一)决胜千里
1947年上半年,莱芜、孟良崮等一系列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气焰。为挽救其江河日下的颓势,蒋介石在徐州蚌埠之间布下重兵,欲以徐州为中心,在东起黄河之滨、西至豫皖边境、北自陇海路两侧、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,与人民解放军决战。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,各战场人民解放军内线和外线配合作战,构成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新形势。民主与独裁、和平与战乱的大决战,在西柏坡与南京两个统帅部之间展开了殊死博弈。
(二)八方捷报
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同时,内线各战场也展开了强大攻势。国民党军被迫分兵,在山东战场的守备仅剩下“两线三点”(胶济、津浦两铁路和济南、青岛、兖州三要点)。1948年1月,中共中央军委决定,华东野战军东兵团改称山东兵团,辖第7、第9、第13纵队以及渤海、鲁中纵队等部,担负山东战场作战任务。山东兵团经过胶济路西段战役、胶济路中段战役和津浦路中段战役,解放了除济南、青岛等少数城市外的山东大部地区,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可靠后方。
(三)战略构想
齐鲁大地捷报频传,战略决战的时机即将到来!7月14日,攻克兖州的第二天,电波载着毛泽东为济南战役起草的第一份指示发往华野指挥部,电示粟裕:拟令山东兵团攻济,寻机歼徐州援敌。此后一个多月,中央军委与华野前委电报往来频繁,毛泽东亲拟电文,从兵力部署,攻城时间,战局进展,战局变数等,都作了周密部署。将帅空中对话,最终形成了完整而周密的“攻济打援”战略构想。
(四)四面楚歌
济南位于津浦路、胶济路交汇处,左挽华东,右牵华北,向南可连接徐州,向北可支援平津,向东经海路可接应东北。1948年上半年,山东境内国民党军大部已被肃清,仅剩济南、青岛等几个孤点。尽管美国军事顾问一再建议蒋介石放弃济南,退守徐州,固守淮河,拱卫南京,但蒋介石视济南为支撑华北与华东残局的战略要点,执意10万重兵守备济南,并以徐州3个兵团17万兵力准备北援,力保济南。